锻造中部崛起的新时代支点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要求“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明确提出湖北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努力建设”到“加快建成”,四字差异,本质上是“目标距离”的缩短:是从“在路上”到“临门一脚”的紧迫;是支点功能的成熟度已提升,从擘画蓝图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催人奋进的时代考卷。省委部署支点建设,要求武汉择高而立、向上而行,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当前全省上下支点建设潮涌,武汉正挺膺担当,以"支点"为战略基点、"转型"为破题密钥,在新时代坐标中重塑发展之“重”。
支点的价值在于撬动 而撬动的底气来自实力
顶住多重压力挑战,2024年武汉经济总量历史性突破2.1万亿元大关,占全省35%。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汇聚全省35%市场主体、44%企业集群,贡献40%以上财政收入,扛起60%外贸进出口重担;更吸引90%落户湖北的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深耕。
不久前,武汉发布2025“一季报”成绩单,持续巩固和提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地位:在创新驱动方面,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6%;在开放发展方面,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16.5个百分点;在枢纽功能提升方面,铁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航空旅客吞吐量分别实现39.9%、9%、8.4%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两新"政策实施,武汉消费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3%,连续16个月领跑新一线城市。
勇于对标长三角沿海发达省市,形成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武汉在行动。
支点的意义在于连接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武汉的地理区位价值被重新定义。阳逻港龙门吊起落间,彩色集装箱如巨型积木整齐码放,长江"钻石水道"昼夜不息;中欧班列汽笛与天河机场全货机轰鸣交响,"铁水空"立体物流体系让"朝发夕至全国、72小时达全球"成为现实。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最新名录中,武汉以"陆港、空港、生产服务、商贸物流"五型枢纽独步中部。
枢纽功能既要有"钢筋铁骨"的硬支撑,又有"制度创新"的软实力:通过完善"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构建起辐射全国、连接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依托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不断提升枢纽经济质效。2024年武汉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140万人次,中欧班列年开行量连续两年超千列,集装箱铁水联运量稳居内河港口首位。
武汉正在将地理区位的“先天禀赋”淬炼成链接全球的“枢纽动能”,以开放之姿拥抱新时代的"九州通衢"。
支点的使命在于带动
在产业协同方面,武汉的汽车产业链已延伸至襄阳、十堰、随州、孝感等地,带动周边城市几百家配套企业发展;在创新协同上,光谷科创大走廊已集聚鄂州、黄石、黄冈等几十个产业园区,同“芯”追“光”,产业“同链”,形成了"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的创新生态。这条科创大走廊正不断延展产业链、补强创新链,为湖北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筑牢根基。
武汉都市圈正激发出各地资源禀赋的乘数效应:产业集聚度持续攀升,集群效应日益凸显,产业链既强韧又富竞争力,使这片热土崛起为中部地区最富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站在历史新起点,武汉以"支点高度"定义发展力度——2.1万亿经济体量是基石,35%经济辐射力是底气,五型国家枢纽是支点,万亿产业集群是杠杆。这座曾以"货到汉口活"闻名的城市,正通过"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锻造中部崛起的新时代支点。
- 上一篇:抬升标杆 从我做起
- 下一篇:奋力把“七大战略”施工图变成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