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不能丢了乡土底色

2025-08-22 15:24
来源: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一部手机,管理成百上千亩农田;一场直播,农产品远销各地……在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数字化建设带来的便捷已深入农民生活。


数字乡村建设涵盖数字政务、基层治理、乡村产业等方方面面,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化翅膀”。但也要看到,不同乡村之间、不同农民之间依然存在数字鸿沟。若是不顾实际情况差异,一套系统管N个村庄,就容易水土不服,甚至催生形式主义。


在一些“空心村”,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村民会用的功能也不多。在这些乡村推广数字政务软件,就脱离了实际需要。此前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完成政务App下载任务,入户“抢”农民手机,不合实际的数字负担,既折腾干部,又折腾群众。一些地方在农村推广数字化平台,却未能打通信息壁垒,农民不愿用、不会用、不能用,最终导致系统闲置、资源浪费。建设和使用“两张皮”的问题不解决,农民参与感不强、体验感不佳、获得感不多,数字乡村建设就很难有突破。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要遵循数字化的一般规律,还要接农业农村的地气。比如,农村要管的是农田墒情、防火防汛,就不能把城市里管交通、管社区的系统搬到农村。建平台、装系统,不能一味高大上,还要考虑当地用不用得起、管不管得了。数字乡村长啥样,没有现成答案。会用手机办事的农民越来越多,村干部管理村务越来越方便,那些藏在老百姓日常里的点滴变化,都是数字乡村建设最生动的注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杜绝“形象工程”和“一刀切”现象,扎实有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让农民受益。


数字化可以赋能基层治理,但不能包揽基层治理。上门唠嗑带来的温暖,屋场院子会讨论的深度,都不是依靠数字化媒介能够实现的。不能因为搭了平台、建了系统,就隔着屏幕看民情、凭着数据断是非。田间地头的难题得蹲下来查看才能解决,这是再智能的系统也替代不了的。数字化只是手段,服务好群众才是目的,让数字技术跟着人心走,才能真正建成让老百姓满意的数字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