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高新波:加强网络安全实战型人才培养 更好支撑网络强国建设
高新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同许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着密切关系。当前,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融合发展,网络安全向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等各个领域快速传导渗透,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愈发凸显。在现实世界经历国际秩序重塑的同时,网络空间也成为战略竞争的重要战场。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要在全球网络空间竞争中占据优势,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应用型网络安全人才队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教育科技人才的融汇点,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统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实战型人才培养,确保政治上靠得住、关键时顶得上、战略上能打赢。
以思政引领锚定网络安全人才的价值坐标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网络安全是事关国家主权、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的“国之大者”,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将政治性放在首位。一方面,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网络安全的边界即国家安全的“数字边疆”;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高效传播力、深度渗透力、全球无界性,使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阵地。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安全早已超越单纯数字攻防的技术范畴,网络安全人才只有在政治上靠得住,才能确保在技术能力之外,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在复杂的网络攻防中保持清醒、坚守底线。
因此,高校必须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价值观塑造放在统摄地位,造就一大批政治过硬的网络安全人才,有力保证党对网络安全人才队伍的政治引领力。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强化“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信心与决心,打造出青年一代敢于捅破天、挑大梁的锐气、底气和骨气。要大力选树和培育一批“大先生”,鼓励和支持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教学名师积极投身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一线、引领支撑科技自立自强,让信仰坚定的人讲信仰、让师德高尚的人讲德行、让矢志奉献的人讲网络强国。要充分挖掘网络安全学科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学科红色资源融入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与网络安全专业教育相结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发力。要充分利用网络安全领域校内外育人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深化“行走的思政课”等特色品牌建设,加强与网络安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重点单位的育人合力,依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大专项行动以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打造协同育人矩阵、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要特别重视网络育人这一新空间、新阵地和网络安全学科专业的耦合性,持续在充分整合资源、丰富思政内容、提升教育功能上下功夫,在网络空间环境中培育网络安全人才。
作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赓续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红色基因,围绕培养“网安尖兵、强国先锋”,在网络安全学科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立体挖掘和多元呈现行动,并有机嵌入课程、教材、实践、攻关等各环节,涵育家国情怀;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深度融合,有力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教育引导师生主动把个人发展“小逻辑”融入国家发展“大逻辑”,一大批网络安全领域毕业生正扎根在祖国西部大地、服务在网络安全国家战略导向单位、冲锋在一线前沿攻关阵地。
以实景实训锻造网络安全人才的一流即战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网络安全人才是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的关键战略急需人才,承担着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同时,由于网络安全学科“攻防博弈”的本质,其实战对抗属性决定了实战能力是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发布的《2024年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现阶段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逐渐扩大,尤其对具有实战经验和跨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尤为紧迫。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不仅要在规模上尽快弥补网络安全产业急需人才缺口,更需“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将理论学习场景和实战应用场景有机融合,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因此,高校必须将学生“从知识学习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转变”作为培养的关键,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打破“学科化、院系制”传统模式,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协同,直接把本领域“实战环境”搬进校园,直接将师生派到“看得见硝烟、听得见枪炮声”的“实际战场”,从而直接把“实战基因”植入培养全流程,在实景实训中完成从“学校课堂”到“实网实战”的无缝衔接。要构建实网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实战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优化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和平台建设,建立科研成果向实战快速转化机制和课程内容快速迭代机制,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将实际工程技术需求、实践案例提炼为课程项目引入课堂,切实提升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要加强与网络安全领域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的合作,汇聚产业链头部企业优势资源,探索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持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改革,联合相关单位采用“人才+工程”模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建强集产教互动交流、人才培养实践和成果转化服务为一体的卓越工程师学院,实现校企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要构建以竞赛为载体的“选、育、留、用”网络安全人才全流程培养模式,通过“竞赛+项目”驱动实战,将重大赛事转化为常态化训练载体,引导教师与学生在实战和大赛的交锋中提升核心战斗力。
作为历史上全国最早开展密码安全人才培养、开创保密通信与信息安全研究先河的高校之一和当前我国网络安全领域人才培养规模最大、培养质量最高的高校之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坚持把扎实先进的工程实践教育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基石,构建形成“实验达标—竞赛双创—实习实践—实训实战”四线贯通、四层渐进的培养体系。近年来,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密码科研实验环境平台、秦岭靶场等产教融合实网实战教学实训环境,为国家精准培养了一大批网络安全领域急需实战人才,大幅提升了学生能力培养与国家需求的匹配度。
以拔尖创新提升网络安全人才的战略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在网络安全领域,一方面,由于其动态对抗性本质和信息技术快速更新特点,使得网络安全学科知识体系持续迭代;另一方面,由于其场域的综合性、复杂性特质,使其学科专业具有显著的复合性、交叉性特征,不仅融合了诸多电子信息学科的技术和方法,也需要数学、密码学等基础学科的底层支撑,同时还涉及与社会学、管理科学、信息法学等学科在非技术层面上的交叉渗透。在这种背景下,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不能仅满足于使其在短期内具备攻防优势,而应将前瞻性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使网络安全人才具备在攻防博弈中保持主动、于技术浪潮中不被淘汰、到科学前沿中解决问题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构建可持续的安全防线,使我国在“第五疆域”具备战略优势。
因此,高校必须围绕拔尖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探索超常规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路径,为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战之必胜”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围绕国家重大急需,探索网络安全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机制,实现主干根技术源头创新、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领域拔尖人才的突破,将多学科专业背景人才在不同阶段吸纳进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深化科研组织范式改革,提升牵头发起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大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重大项目、重大任务中培育人才、淬炼人才。要实施精准化人才引进计划,拓展引才网络,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跟踪和引进策略,积极引入网络安全科技前沿和产业一线的一流人才,为一流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提供一流师资队伍支撑。网络安全人才通常有其特殊性,要加快构建本研贯通、一体化全链条设计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创新人才的遴选、培养和评估机制特别是有天赋的偏才、怪才发现机制;鼓励有能力的高校打破建制化培养边界,试点探索强烈兴趣驱动的个性化培养,及早发现、全力支持具有强大创新内驱力的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自主设计个人培养方案,提供丰富的资源与扶持政策,培育未来在国内外具有重大科技或产业影响的网络安全人才;建立符合网络安全人才拔尖创新能力塑造的多元评价机制,破除唯分数、唯论文的倾向,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
2024年11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参加“中国网谷·华为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网络安全创新大赛,在实战和大赛交锋中提升网络安全战斗力。
作为连续入选国家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的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为发展主线,瞄准培养“一顶一、掰手腕”人才,设立拔尖实验班持续优化网络安全领域拔尖人才培养范式;坚持“五实一新”,即立足实际现状、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实战能力、着力举措落实、务求最大实效,打造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协同开放、学科前沿交叉、“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下一篇:别让“数字赋能”变成“数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