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努力构建互联网文明互鉴新平台

2025-09-30 16:35
来源:《中国网信》2025年第9期

刘刚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


创新、发展、合作和竞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互联网是这种动力源泉最鲜活的代名词,从信息技术进步演变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全球互联互通,成为新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2024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57亿人,占全球人口的70%左右。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连接世界的互联网为文明交流互鉴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地球村”的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体而生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鉴的新平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回答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互联网的发展规律,为网络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文从文明互鉴新平台建设的思想基础、作用机理、发展路径等视角,探讨基于互联网的文明传播价值取向和基本方法。


牢固树立交流互鉴的网络文明观


互联互通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但随着人、机、物的联通日益向世界各个角落蔓延,人们对网络安全、数字鸿沟、智能发展的忧虑越来越多。任何时代,无论技术手段如何发达,不同的文明观对全球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都会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护。


文明观是对文明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文明形态,差异性、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和客观现实。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强调文明平等和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发展而来,基于“第二个结合”的新时代文明交融理念,强调思想、文化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存在、相互交融,并创新出更高文明形态。


文明没有优劣之分,这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反复证明,霸权主义和孤立主义所秉承的“本国优先”“以邻为壑”主张,从来都不是文明发展壮大的正确路径,反而是文明日渐封闭、走向衰落的标志。从“文明优越”到“文明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


国与国之间文明相处需要秉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精神。“国与国难免存在分歧和矛盾,但要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一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国必然失败,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关系理念的重要论述,成为建设文明互鉴新平台的基本原则。


以平台思维促进多元主体交流互鉴


从来没有一种媒介能够像互联网这样将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这既能给不同文明交流带来便利,也会产生意识形态风险隐患。如何化危为机,应对这种“双刃剑”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直面挑战,守正创新,从尊重互联网规律出发,用网管网治网水平不断提升,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新闻传播领域,由于意识形态分歧,西方国家对来自中国的国际广播实施干扰、对电视信号落地制定限制、对报刊在当地印刷发行设置审查等门槛,西方主流媒体尽管是新华社的新闻信息用户,但他们的编辑对有关中国发展成就的新闻往往视而不见,热衷选择突发事件或是负面新闻,在不易察觉中将扭曲的中国形象呈现给当地人民,让他们对中国产生误解误读。互联网跨国境传播的特点,使来自中国的声音有了直接与西方网民沟通的渠道。尽管西方政府千方百计地要求网络平台以贴标签、限制流量等手段干扰传播,但效果大不如前。这就使得互联网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引发国际传播和文明交流格局深刻变化。互联互通的技术应用前所未有地将不同文明形态整合到网络平台上,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就是强调平等交流而不是挑动意识形态对抗。正如古人所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互联网以开放包容的气度,形成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模态化、形式和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文明互鉴新平台。


文明互鉴新平台的主体多元化,是由网络社交化、互动性特点所决定的。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等智能设备进一步降低了传播门槛和成本,平台发挥聚合功能,将专业生产内容(PGC)与用户生成内容(UGC)等尽数囊括,从而在展现内容的丰富性上取得优势,为再次分发、精准传播奠定了基础。网民、Vlog(视频博客)、MCN(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等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的产业传播链条,使网络传播具有个性化、社交化、情绪化的鲜明特征。网民与媒体等各种组织机构一样具有了主体身份。


网络内容的多模态化源于文化多样性,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互联网技术使海量存储成为可能,能够承载和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涵盖社会、宗教、民俗、体育、娱乐等不同领域。海量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比如,潮流文化的代表——泡泡玛特旗下潮玩产品Labubu(拉布布)的“丑萌”风格融合了北欧精灵和东方志怪元素,与传统兔子形象大相径庭,“亦正亦邪”的形象通过网络找到了更多知音,并形成以年轻人为主的粉丝群。


形式多样化源于互联网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融合一体,传播载体丰富立体。当前,我国在互联网上形成较大声势的是被称为文化出海“新三样”的网文、网剧、网游。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微短剧海外应用已突破300款,全球累计下载量逾4.7亿次,产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达185.57亿美元,网络文学“出海”头部平台之一起点国际(WebNovel)累计海外访问用户近3亿人次。基于互联网的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成为文化交流的亮丽风景线。


传播渠道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抖音、微信、小红书、微博等平台都有相应的TikTok、Wechat、rednote、微博轻享版等针对海外市场的国际性应用。随着智能翻译功能的强化,支持多种语言交流的社交软件越来越多,有力地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这是以往传统媒介无法实现的。


互联网技术赋能为文明互鉴新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新闻媒体是传统的交流沟通桥梁之一,如今已基本实现全媒体转型,系统性变革呼之欲出。海报、漫画、手绘、数据可视化新闻、卫星新闻、短视频、播客、时政MV、H5交互式产品、交互图文SVG(可缩放矢量图形)、新闻游戏产品等成为新媒体报道的基本形态。新技术在采访、生产领域也表现突出,比如,无人机的使用扩大了摄影、摄像记者的视野,彻底改变了航拍的历史;短视频成为风口,大数据、云存储等为移动采编发系统提供支撑;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素材甄别、翻译转换、新媒体产品制作和精准传播等方面发挥作用,而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将打开元宇宙、沉浸式传播之门,使“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内涵更加丰富生动。


互联网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中心,传统的控制型单向传播方式被解构,因此网络文明交流互鉴必然会在多个层次上展现出丰富性、独特性和细腻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更好地寻找到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突破文明隔阂,避免说教式地输出,以文化自身的魅力吸引受众。


同心协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秉承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文明互鉴新平台,才能更好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同心协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并阐释其基本内涵,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两者相辅相成,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文明中最深层、最普遍的追求,是中国为当代世界消除对抗、实现和平提供的重要思想公共品,在承认文明多样性、社会制度差异性基础上,为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道德基础,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价值取向和追求,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有利于世界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最根本的视角是人类文明的视角。阐明全人类共同价值,至关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是要从“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历史深处找根源,让不同政治实体与文化族群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价值理念在处理当代世界问题中的独特价值。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文明互鉴新平台是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造福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要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其次,聚焦民众需求,激发网民、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参与网络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性,比如组织对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的讨论,开展传统艺术研究、科技共享、民间工艺展示、青少年网络研学等活动,通过涉医疗、教育、环保等领域的网络文明交流互鉴,传播先进理念和技术,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善于倾听不同网民的声音,增强互动,让交流从“务虚”走向“务实”,从少数人的活动变为多数人的实践,实现不同文明在惠及网民时共同发展。最后,摒弃文明优劣论,在交流中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文化选择、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和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第二,尊重不同文化主体地位。


文化主体性是重要的哲学命题,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绕不开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建设文明互鉴新平台,必须尊重不同文化的主体地位。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如何解决发展赤字、破解安全困境、加强文明互鉴,是各国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增强文化自信,能够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在交流中了解不同文明的特色,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培养更加开放的心态。


“两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深度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塑造着中华文化的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习近平文化思想越来越多地引起全球南方国家的共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使古老中国焕发青春活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究其根本是重塑和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使其在守正创新中坚守本质,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巩固文化主体性能树立文明传承和创新的文化品格,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守正创新中赓续民族文脉,避免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网络侵蚀,增强反对网络霸权主义的文化底气,寻求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现代化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力量。


第三,打造文化IP,不断提升影响力。


在网络世界,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作为网络文明交流互鉴的作品或成果,要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认可或响应才能产生更大效果。当前,现象级文化IP成为网络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较高辨识度文化符号或形象,承载特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跨越媒介形成商业价值,以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形态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和文明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文明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在体现。


古丝绸之路上不仅有作为商品的物资往来,也有宗教、习俗等文化传播。如今,以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是推进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相结合来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也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弘扬。比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60万亿元左右,中国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实施“文化丝路”计划,“数字丝绸之路”蓬勃发展。


“互联网+”与“文化+”促进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文化IP现象,从而更加注重人文与经济的相互激荡、彼此生发。文化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催化剂”,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不仅实现自身繁荣,也带动经济、社会等整体繁荣,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比如,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首月在Steam平台上的销量达2000万,收入近10亿美元,它同时还在国际多平台推广,不仅让更多网民了解中国神话故事,还带火了山西文旅产业。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科技的进步与文化表达的创新相互交融,孙悟空身上体现的不屈不挠的中华精神与战斗中秉持的正义理念在世界范围引发共鸣,这不仅拓展了中华文化主体性,还有效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范围。


将不同文明置于同一个对话框架中加以探讨,建设文明互鉴新平台,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内在逻辑与多维价值,在竞合之中逐步建立信任、产生交融,从而在循环往复中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