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演出300余场,昨晚在汉首秀!有观众还没看完就想再看一场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
11日晚
第五届琴台艺术节迎来
“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
朱洁静、王佳俊以瞩目阵容
带领武汉观众进入这段
传承了60多年的经典故事
自2018年首演以来
武汉观众对这部作品可谓期待已久
而在汉首场演出的掌声证明
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早在2020年央视春晚中,全国观众就领略了这部舞剧的美。
“每一幕都像画一样。”演出还没结束,观众张先生已经想着要再看一场,“没有多一分,也没有少一分,无论舞蹈、音乐,还是舞美,都美得恰到好处。”
全剧开场便是电闪雷鸣,演员们手举黑伞,辗转腾挪间,一个危机四伏的谍战现场就跃然眼前。当李侠与兰芬一个在阁楼上发报,一个在楼下等待,两人隔空舞动着双手,观众都能感受到他们发报成功的喜悦。而当一个个同志戴着镣铐赴死,李侠在黑暗中爆发起舞,肢体中尽是苦痛、愤懑。倒叙、插叙、闪回、平行叙事等复杂的叙事手法,都被创造性地运用在舞剧中,更是让观众常有“看电影大片的既视感”。
而这不仅仅是一个谍战故事,它更是一段关于信仰、关于革命、关于牺牲的真实历史。该剧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李白烈士,讲述李侠与兰芬假扮夫妻在上海潜伏,在长达12年的岁月里,每日行走在生与死的刀锋上,秘密用电波传递情报的故事。然而,“天”快亮了,李侠坦然发送出最后一份电报,笑对牺牲。
两个小时的演出里,观众沉浸在李侠的生死抉择中,见证着兰芬的成长。看着电台发出那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观众陈女士叹道:“长河无声奔去,唯有爱与信念永存。电波永不消逝,生生不息。唯有这样,才对得起那些选择了牺牲的烈士们。”
11日至14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在琴台大剧院连演6场。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黄钢的后代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背后故事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从此成为经典。2018年以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演出300余场,堪称“现象级”。2021年,电影以4K修复版本重映。60多年来,这个故事打动了几代人,被创作成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电影里的 ‘李侠’,其实不仅仅是某一个人。”作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之一黄钢的后代,胡向洋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了一个“寻找李白”的故事。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很快,党组织、亲人都开始寻找李白,黄钢受嘱托关注此事。李白的妻子裘慧英告知,李白在解放前被捕,生死不明。人们耗时数日,在全市的监狱、刑场排查,都没能找到。直到有人报告,上海解放前,曾有十余人在浦东的杨思被枪杀。黄钢曾亲闻:“军管会迅速组织人员挖掘,破土之后现出坟场,接着就是展开辨认。因时日已久,加之气候溽热,遗体已开始腐化。即便如此,李白夫人仍从熟悉残破的衣料上认出了自己的丈夫。”
李白烈士照。
原来,李白牺牲于1949年5月7日,这一天是他的39岁生日,距离上海解放仅仅剩20天。很多年后,裘慧英曾告诉后人,“听周边的老百姓说,烈士遇害那天,天色极好。李白和战友们高喊口号慷慨赴死,举枪的人不敢行刑,手都在抖。”
“电影里的李侠是根据李白的化名李霞而来,但是 ‘李侠’其实并不只是李白一人。与他一同牺牲的,还有多位从事电台工作的共产党员。”胡向洋曾听黄钢说起,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的事迹为主,融入了秦鸿钧、张困斋等人的经历。而一同牺牲的这三人,被后人尊称为“电台三烈士”,并怀念至今。
- 上一篇:家国情怀最动人
- 下一篇:网络直播促进美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