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连麦?“真”坑人!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直播行业的飞速发展,一些直播间采用连麦的方式吸引流量。情感调解、法律咨询、健康养生······直播连麦话题五花八门、引人关注。然而,戏剧化的情节和效果背后,可能是吸引流量的虚假剧本,很多连麦网友是网络主播为烘托直播间气氛、吸引流量找来的“角色演员”。
这些在直播间与网络主播进行连麦互动的“角色演员”被称为“麦手”,他们通过事先排练好的剧本,伪装成普通观众与主播互动,制造虚假的互动氛围,吸引观众并诱导消费。
“麦手”何以横空出世?
归根结底还是流量使然。通过观察,在一些情感咨询类直播中,“麦手”通过编造离奇的“亲身经历”,如家庭纠纷、婚姻危机等,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好奇心,主播连麦现场帮助“解决问题”,进而诱导观众购买高价的情感咨询服务。在带货直播中,“麦手”则通过夸张的表演和虚假的用户体验,夸大产品的功效,诱导观众冲动消费。
表面上,直播观众希望获得情感共鸣和更直接的娱乐放松体验,进而被戏剧性的内容吸引。实际上,主播与“麦手”配合打造的情感陷阱,裹挟、诱导着观众,创造出一种情绪化的消费空间,甚至扭曲认知常识,从而达到流量变现的目的。
在流量的加持下,“麦手”背后的黑灰产业链正在形成。招揽培训演员、创作直播剧本、对接机器人“水军”······不少主播选择购买“麦手”的“一条龙服务”。此外,不少社交平台或培训机构出现了招聘“麦手”的宣传,甚至衍生出靠“拉人头”赚佣金的招聘骗局。
无论是“麦手”还是“水军”,说到底都是“流量生意”,这无疑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侵蚀网络空间社会信任。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被虚假流量“漫灌”的平台,劣质内容充斥其中,优质内容反被淹没。
打击“麦手”乱象,平台应率先扛起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要求用户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并对相关疑似虚假信息进行限流,帮助观众分辨直播间的“麦手”和剧本演绎;其次,要加强对网络主播的行为管理和规范引导,从根源上减少虚假内容。对普通观众而言,不盲目轻信,不被幕后“麦手”推着走。
2024年,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共处置违法违规“自媒体”账号3.16万余个;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依法依规处置直播34.2万余场,针对“自媒体”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直播编造虚假场景人设等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网站平台内容审核标准和功能规则进一步细化完善,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问题得到缓解,对“麦手”乱象给予有力打击和警示。
规范网络直播是一项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唯有凝聚多方合力,健全网络直播监管机制,努力铲除黑灰产业链及其生存土壤,才能让清朗网络空间带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