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蜂侠”负责人王海:如何用短视频抓住青年的心
“青蜂侠”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旗下新闻短视频品牌,创办于2017年5月20日。青,“青之为者,言青春之志,力青年之行”,是栏目的青年定位;蜂,“蜂之美者,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UGC(用户生成内容)+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的做法;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栏目的宗旨。创办八年来,“青蜂侠”不断研究Z世代特点,探索网络传播规律,恪守新闻专业精神,坚持“正能量就是大流量,好声音就是最强音”的导向意识,坚持“高出一筹、超出预期”的精品意识,全年365天7×24小时全天候运转,累计生产新闻短视频超16万条,凝聚粉丝量超6000万,总播放量超1200亿次,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载体,是舆论场上正能量暖新闻和青年话题策源地,拥有广泛影响力。
以内容吸引青年用户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0亿人,使用率达93.8%,连续6年保持网络视听应用细分领域第一。短视频成为多元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的汇聚场域。主流媒体发力短视频,既是主动吸引青年用户的战略选择,也是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战略选择。
随着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新闻采编与传播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新闻短视频凭借简洁、快速、生动的特点,打破时空限制,逐渐成为媒体“破圈”传播的重要突破口和青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青蜂侠”自创办以来,通过碎片化、强视觉、重观点、情感化表达的创新实践,精准触达青年群体,持续密集生产播放量过百万、千万,甚至过亿的作品。在提升年轻一代时事关注度的同时,也重塑了其新闻获取方式和认知模式。
青年需要什么?关心什么?爱看什么?什么需要送达青年?这是互联网“原住民”出身的“青蜂侠”编辑记者每天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内容为王是新闻行业的铁律,哪怕在当下这个信息资讯爆炸、数千万个信息提供者争夺注意力的时代,优质内容依旧是穿透信息熵增的底层竞争力。作为央媒短视频账号,“青蜂侠”依托一群年轻有活力、敬业奉献、网感强烈的编辑记者,通过选题深度化、生产专业化、传播场景化三个方面吸引青年用户。
选题深度化。“青蜂侠”的选题逻辑始终遵循“三线交叉”原则:一是大政方针,二是主责主业,三是时下热点。三线交叉之处,即是选题。比如,“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大政方针,“青年引领”是主责主业,“龙舟竞渡”“长安三万里”“黑神话:悟空”等是时下热点,一系列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选题呼之欲出,《各地备战龙舟赛太卷了 中国人不屈、团结、争先的基因按捺不住》《〈长安三万里〉带热网民探究李白真迹〈上阳台帖〉 故宫出版社专家详解》等作品成为紧贴青年热点的主题主线报道。“青蜂侠”做热点,不是跟随热点,而是时刻驾驭热点来服务主题主线报道。此外,选题还要经过“双向校准”:是否紧扣大局,是否扎根青年生活现场。通过搭建“青蜂侠-青年守护平台”,团队将数以千条计的网友投诉逐个分析研究,转化为深度调查选题,形成“手游诱导充值”“直播涉赌乱象”等系列报道,以破解青年痛点的模式来推动“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团队创新青年化阐释方法,比如,解读阐释文化自信时,“青蜂侠”以作品《扒龙舟版〈飘移〉》将屈原精神与赛车竞速混搭,用“压尾过弯”的视觉奇观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这种“不端着说话”的叙事策略,使党的创新理论从“云端”落到青年“指尖”,形成“看似随机追热点,实则暗藏大命题”的传播张力。
生产专业化。在人人皆是内容生产者的UGC时代,“青蜂侠”坚守新闻专业精神的“三重护城河”:一是内容产出上,建立“三秒钟起反应、三分钟出策划、三十分钟出产品”的时效机制,同时强调“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核实标准;二是工作评价上,要求“无传播、毋宁死”,以传播效果考量社会效益,同时强调“正能量就是大流量”,杜绝以低俗猎奇或错误导向来获取流量,确保导向正确;三是评价维度上,坚持“苦劳不是劳”——如果没有传播和引导效果,再辛苦再精雕细琢出的作品,也不能认定为精品。精品量产机制和团队可持续发展是栏目实现长期专业化生产的保障。“青蜂侠”把一半以上骨干派往四川、河南、黑龙江、陕西等各地高校,组织带领上百名大学生投入日常内容生产,给“青蜂侠”的生产力规模加上了杠杆,并且从物理距离和内容生产上真正做到了到青年中去,“以青年影响青年,以青年引领青年”。生产专业化不仅体现在流程管控,更在于价值坚守。当全网聚焦《黑神话:悟空》热点时,团队以“佛首谣言”为切入点,制作双语视频《灵吉菩萨找回了自己被偷的头 流离在外的佛首,何时才回家?》,用游戏CG(计算机图形学)衔接文物回家议题,在网络平台引发“文化寻根”共鸣。
传播场景化。“青蜂侠”构建全天候的内容响应机制,比如“三班倒+网格化”生产模式,打造出适应互联网生态的“内容生物钟”——早班追踪热点舆情,午班深耕深度调查,夜班突击突发事件。这种“7×24小时内容心电图”确保在青年注意力转移的每个窗口期都有精准内容投放。传播矩阵建设更体现场景思维:在抖音主打“3秒情绪引爆”,在B站侧重“10分钟深度拆解”,在微信生态开发“新闻盲盒”互动小程序。在“青蜂侠”的实践中,“内容为王”不是简单的品质承诺,而是对青年认知规律的深度解码。当“青蜂侠”从2018年开始把生产车间搬进高校,便是主流媒体短视频与青年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本质是一场关于价值引领的精确制导。“青蜂侠”的6000万粉丝证明,只有内容的刀刃打磨得足够锋利,才能不逐流量浮沫,触及青春跳动的真心。
以表达实现与青年同频共振
短视频是综合视听语言、内容深度的产品,对吸引用户而言,视频画面观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视频呈现形式方面,为了满足用户视听习惯的变化,“青蜂侠”经历过三个时期,升级了三次视觉表达。
第一个时期是2016年前后,正值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大力推进视频内容推送,用户刚开始接触短视频,资讯类内容供给还不充足,机构媒体入局较少之际,视频大多以1~3分钟内容为主,有业内人士称其为“短视频元年”。作为较早入局的机构媒体,“青蜂侠”在Logo设计阶段便采用了绿色调主题色,并设计了一套适应当时用户偏好的视频包装,包括片头扁平快闪、主要字幕字体字号、署名、时间地点等规范。一是为了在算法推荐机制下强化品牌形象,形成“视觉指纹”,尽快形成IP;二是强调新闻要素,将重要内容、文字放在显眼位置,并配合大字号、非衬线字体,降低观众观看门槛;三是在视频开头,配合动态缩放效果,符合现代用户“扫视-抓取”的阅读习惯。
第二个时期是在2018年前后,短视频蓬勃发展,竖版短视频“出圈”,但横版短视频依旧拥有不少消费群体,“青蜂侠”在这个时期开始尝试竖屏叙事、同时保持横版的双轨策略,增添竖版视频包装,减少片头露出时间,以适应竖版平台分发需求。
第三个时期即当下,短平快的小视频占据用户阅读的主导地位,各平台对不同时长的视频匹配不同的推荐算法。其中,小视频时长往往仅有7秒或15秒,而资讯类视频信息密度极高,传统片头已占据用户注意力成本的40%以上,当视频时长逼近人类瞬时注意力极限,内容必须进化为“可吞咽的信息颗粒”。对此,“青蜂侠”将包装改为透明水印,并去除了专门的署名页,以保证用户可纯净观看。实践印证,在算法与用户的博弈中,将品牌标识转化为“隐形的视觉呼吸”,可以更好实现传播效率与品牌认知的双重突破。
除了视觉表达,还要力争实现共情表达。共情,是新闻短视频社交化传播的关键前提,也是许多“爆款”的共性。一帧画面,一句文案,一段音乐,都可能与受众产生强烈共情,这也被很多“自媒体”当成流量密码。“青蜂侠”作为中央媒体短视频账号,力争通过共情表达触达青年、抓住青年。当然,前提是把自己摆到青年当中去。要做到对青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知道青年在哪里、青年是什么样、青年想什么。青年并不是一个模子,而是分领域分行业分圈层,要“情知所起,一往而深”,才能以“共情表达”实现“有效引领”。比如,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采制的《团代表故事丨罗阳女儿罗靓:笑着向烈士父亲告白,却看哭无数人》,把家国之情、父女之爱充分展现,寻找与网民的共情点。在标题制作上,同样做到少叙事,多言情。把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无数青年以身许国的宏大主题,以罗靓向烈士父亲告白的方式实现共情表达、“爆款”传播。2025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青蜂侠”发挥特色,选择近期以来能打动网民的以青年为主角的典型视觉片段,通过重构逻辑,制作《从“不可能”到“看我的”,这是中国青年的“青春答卷”》,实现最大范围覆盖青年群体,力争做到人人都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触动受众、温暖人心、鼓舞奋斗。
2025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青蜂侠”制作《从“不可能”到“看我的”,这是中国青年的“青春答卷”》短视频作品。
以机制强化青年化阐释能力建设
“新人”从事新媒体、“老人”坚守传统媒体,是媒体融合改革中的常见误区,这必然导致“两张皮”现象:前者缺思想、缺深度、缺规范、缺资源,扛不了重任;后者缺网感、缺技能,适应不了互联网。
2019年开始,中国青年报社提出“人人都是‘青蜂侠’”的理念,要求报社所有采编部门都为“青蜂侠”提供新闻线索、现场到达、实地采访和素材采集。这从队伍构成上规避了“新人运行新媒体”的专业不足隐患,确保了“新媒体团队”不乏“老记者素养”。
2023年开始,中国青年报社建立“‘青蜂侠’一体化机制”,继续深化“人人都是‘青蜂侠’”理念,同时从报社各部门精选20多名年轻骨干,纳入“青蜂侠”核心团队,在重大主题报道、重大国际传播、重大舆论斗争、重大热点突发、重大创新突破中,以战代培,以战代训,强化报社短视频人才队伍建设。成员培养成熟后适时退出,充实所在部门短视频队伍力量。一年多来,参与人员立足所在部门专业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围绕“青蜂侠”品牌发展、栏目建设、内容生产、创新突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发现新闻线索、开展深度调查、实现现场到达、提供专业观察,制作生产精品新闻短视频作品,为“青蜂侠”青年化阐释能力建设持续发挥作用。
基于以上机制,“青蜂侠”作为一个内容生产部门,与报社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绝不会因为“新媒体”而降低专业要求。始终坚持新闻操作的专业标准,确保短视频新闻产品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守主责主业,坚守专业精神,在重大主题报道、重要交办任务中承担起可视化“尖兵”、短视频“特战队”的独特作用。在日常报道中,充分挖掘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激发正向社会情绪的动人瞬间和凡人善举,关注其在价值导向与思想浸润方面的价值。
在相关机制推动下,“青蜂侠”形成了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模式、工作节奏和工作理念。一是首先保障重大主题报道和上级交办的重大任务、重要项目,遇到重大突发热点新闻,全员不遗余力;在没有重大新闻时,全员发掘潜在“爆款”,或者结合时点节点开展策划,生产观点类、引导类视频,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特点。重构青年叙事体系,实现青年化阐释,以时下的热点作为纽带,生产出既深刻吃透政策、又深度关切青年的作品。这样的作品,青年更容易与之达成共振、共鸣、共情,进而形成传播,实现引导效果。二是最大限度发挥短视频的现场和直观优势,做到场景化叙事。以场景叙述事件,以场景表达观点,以场景引发同理心。和以传统“推拉摇椅升降甩”方式生产的视频相比,短视频的优势在于完全展示真实场景,最大程度接近现场体验。操作中尽量避免记者出镜,避免画蛇添足,防止“出戏”和“跳戏”,把核心场景第一时间送达网民,同时力争丝滑叙事和强烈反差。三是时刻与青年心心相印,努力做到共情表达,不去灌输,不喊口号,以“情知所起,一往而深”实现“有效化引领”。四是依据网民不同特点,做到分众化定制,根据平台和粉丝特点,采用不同表达和呈现方式,供给不同渠道,服务各类青年。五是通过引领话题实现互动化传播,推动话题深化,不断强化共识,以互动牵引网下联动。不仅仅是在评论区与网民互动,更多的是以互动推动话题,以互动强化深度,以互动众筹产品,以互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青年。
把舞台交给年轻人,目的是发挥青年骨干作用,强化青年化阐释和可视化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的传播实效。“青蜂侠”始终强调以生动的视听语言传递正确的立场、态度、价值观,不断探索创新短视频的选题范围、采制方法、表达方式和功能效果,不断改进优化讲述故事、承载观点、深度调查等品类的短视频产品,努力把优质内容做大做强做丰富,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