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微短剧健康繁荣发展?三大建议来了!

2025-08-05 17:41
来源:《中国网信》2025年第7期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内容形态,已成为网民的普遍消费产品。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等联合发布的《“微短剧+”价值创造洞察报告(2025)》,微短剧用户规模持续扩大,黏性持续提升,相关企业数量超过8万家。


但“热”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风险,例如内容参差不齐、市场恶性竞争、价值引领偏误等。一方面,优质内容的扶持机制尚待持续完善,行业自律尚待深入加强,“先审后播”机制尚需严格落实;另一方面,创作导向与升级需求脱节,优质创作资源匮乏,创新能力不足,题材同质化、剧情套路化、人设模式化,正向价值融入生硬等问题丛生。因此,面对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内容建设是根本。对内容乱象及时纠偏,加强内容生态治理,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校准创作价值坐标: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引领”


微短剧凭借紧凑剧情、碎片传播、多元题材等优势,充分满足广大受众个性化、多元化的娱乐需求,迅速带来一场“流量狂欢”。而如何从“流量狂欢”转向“价值引领”,亟须从政策层面入手全面规制,校准创作的价值坐标。


严格执行备案审查。政策监管是实现“价值引领”的前提保障。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严格的内容监管,全面筑牢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底线。需要各方市场主体在微短剧制播过程中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网络微短剧内容审核细则》等政策文件,落实《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制度,针对重点、普通和其他类型等三类微短剧严格审核,没有经过审核和备案的不允许进行传播。其中,重点微短剧和普通微短剧都要报省级及以上广电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前者还要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统一备案公示管理。其他微短剧则由相关制播主体履行监管职责,做好内容审核、版权核定等工作,并定期报属地省级广电部门予以备案。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保证重点微短剧内容的精品输出,而且可以通过平台自主审核有效提升审核效率,有利于从根本上增强微短剧合法性、合规性。


不断加强内容治理。为抵制微短剧低俗化、恶俗化的发展倾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发布《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微短剧要“爽”而有度》的管理提示,从片名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要求创作者规范片名,要回归生活,坚守价值本位,避免哗众取宠、一味求“爽”,在纠正内容创作不良之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还先后开展多次专项整治工作。2022年以来,通过专项治理持续清理内容不合格的网络微短剧。2023年3月至11月,督导各大平台累计对外发布公告40余期,清理低俗有害网络微短剧35万余集(条)、2055万余分钟;分级处置传播低俗有害网络微短剧“小程序”429个、账号2988个。目前,依然需要保持规范的处置流程以及常态化报送、公告机制,有效净化微短剧内容生态。要落实好《通知》精神,执行“白名单”制度和总编辑内容负责制,增强制播安全性、规范性。还要落实好即将出台的《微短剧管理办法》,构建行业规范框架。

切实强化版权保护。版权保护是微短剧政策监管的重要领域,只有全面遏制侵权盗版现象,消解“流量狂欢”,维护市场版权秩序,才能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2024年,在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发布的《微短剧反侵权盗版行动计划》,倡导各大平台联合构建微短剧盗版侵权全天候处置机制,全面加大对侵害行为的处罚力度。未来,应进一步落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出的“微短剧+行动计划”,在各大平台建立侵权黑名单;落实中国版权协会微短剧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维护微短剧行业版权秩序、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落实国家版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启动的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25”专项行动。


打造多元共治局面:从“力量分散”到“协同联动”


目前,政策监管更多是宏观层面的顶层架构。要想达到预期目标效果,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平台进行深层协同,打造微短剧内容多元共治大平台,以增强内容治理的系统性、长效性。


加强政策引导与激励。政府层面,除了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完善的政策监管体系外,还要立足实际,以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做好政策引导与激励工作,充分调动各方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创作计划引导微短剧跨界延展,打造内容规划与创新驱动的双链条格局。2024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微短剧的八大创作方向,积极探索“微短剧+文旅”新模式。2025年再次推出“微短剧+”行动计划,旨在赋能千行百业,开创“微短剧+非遗”“微短剧+教育”“微短剧+品牌”等新业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微短剧精品创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依托禀赋优势,通过定向、精准的政策鼓励,整合优质资源,引导制作方进行正向创作,从根本上提高内容质量。如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出台《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专门的微短剧扶持资金,成立微短剧拍摄取景地协作联盟,为制作方提供一站式服务,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目前,依然需要地方政府出台微短剧扶持政策,如广西的《2025年“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广东的《关于推动广东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福建的《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聚焦地方特色资源,积极寻求区域化、差异化发展路径,形成政策规范与创新发展的平衡生态。


发挥各自角色优势。社会层面,需要采取系统性策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媒体、群众等的角色优势,增强微短剧内容治理的渗透性、精益性。2024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短剧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微短剧行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它将引导行业“向上向善向美”发展为根本诉求,通过内部团结、规范细化、引导创新等方式,助力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其成员覆盖国内影视制作龙头企业和主要播出平台。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媒体、学术界、群众在微短剧内容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媒体揭露行业乱象,可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进而推动行业自治,提高内容质量。如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曾连续揭露微短剧存在内容低俗、片名误导、数据造假等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广泛讨论与高度关注;学术界可以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探究,为决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包括行业发展规律研究、内容治理难点分析、审核标准细化完善等;还可依托庞大的用户群体优势,打造更为细密的监督网络,及时发现并反馈违规内容,增强内容监管即时性。目前,各大平台也都为用户提供了监督渠道。


强化技术与制度协同监管。平台在整个微短剧行业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在内容治理中也承担着直接责任。如何发挥其技术监管与制度监管的协同优势,尤为重要。平台方要从技术和制度两个维度入手,构建完善的内容审核体系,通过微观执行切实提高监管效力。具体来讲,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优势,通过人机协同审核,提高微短剧违规内容识别效率。抖音推出的“灵隼”AI审核系统,配合24小时人工审核机制,实现即时响应与处理。此外,平台之间的协同治理也成为重要治理路径,要切实发挥互联网企业、网络平台作为网络空间主要建设者与运营者的作用,打造统一的微短剧违规内容数据库,构建联合惩戒机制,有效实现对涉嫌违规的用户、企业实施“一处违规,全网封杀”。平台方还应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模式”,为其提供专属内容池,然后依托统一数据库,最大限度屏蔽违规内容。


持续抓好创作提升: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强化”


微短剧内容治理是系统工程,如果说政策监管是顶层设计,多方参与是中层支撑,那么抓好创作就是底层强化。内容升级才是微短剧治理的根本保障。《通知》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强选题规划、加强推优扶持、加强创作支持等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微短剧内容质量。


聚焦政策倡导题材。制作方要用生动故事展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成果。要积极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政策要求和行动计划,围绕《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中的八个创作方向,深入挖掘题材潜力,提升内容的深度、广度,特别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做“两创”的探路者和先行者,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创新案例。如“微短剧+非遗”,制作方要加强调研,深入基层全面了解、系统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聚焦传统手工艺、地方民俗等进行故事演绎。


助力文化精品“走出去”。目前,我国已有百余款微短剧APP走向海外市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中国微短剧在海外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微短剧类目成为风靡全球的应用品类。制作方要着眼于全球,推动微短剧“走出去”,让海外观众在短小精悍的叙事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如《一梦枕星河》,以苏州“双面绣”的传承与创新为主线,讲述苏州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故事,并以“共情、共创、共融”的叙事策略,让中国故事更易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加强内容自我审查。制作方要严格遵循《通知》中有关分类分层审核的制度要求,精准定位创作,明确作品类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与把关。特别是重点微短剧创作,如果涉及历史题材、敏感议题,一定要进行多轮剧本打磨,保证导向正确、逻辑严谨、内容规范,严格避免出现历史错误、价值偏误等。在此基础上,制作方要构建完善的自我审查机制。组织编剧、导演、制片人等核心主体严格按照《网络微短剧内容审核细则》标准要求,对价值导向、情节逻辑、画面合规等进行细致审查,对不合规的内容要及时整改,在提高作品审核通过率的同时从根本上保证内容质量。


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微短剧内容升级离不开专业人才、设备的支持,这就要求制作方加大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投入力度,既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及专业设备的引进、迭代,持续拓宽微短剧形态边界和价值边界,又打造兼具扎实理论、丰富经验、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如湖南广电芒果短剧推出的“星火计划”,围绕“人、激励和成长性”编剧成长生态的三大核心维度,定向构建编剧队伍培养系统,为提升微短剧的创作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许多地方网络作家协会也积极参与编剧培养工作,纷纷开展“编剧联盟”项目,在完善创作人才梯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制作方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及手段的引进,探索精品化、全流程制作模式,提高创作效率与质量,或利用虚拟技术创设宏大、奇幻等场景,增强内容观赏性。


微短剧的转型之路,既是行业自我革新的必然选择,亦是时代赋予的文化重任。“流量狂欢”之后,微短剧正迈向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追求精品与持续创新成为行业共识。通过校准创作价值坐标、打造多元共治局面、持续抓好创作提升,微短剧产业将持续发力,内容生态不断优化,商业价值不断凸显。展望未来,经历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引领”、从“力量分散”到“协同联动”、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强化”的升级转型,微短剧的影响力将持续扩大,并在内容升级、用户运营、跨界合作以及全球化布局等方面不断提升,在网络视听的星空中绽放持久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