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络暴力,如今有法可依

2024-08-05 16:00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8月1日起,《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开始施行,《规定》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下细化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规则,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特征库和典型案例样本库等措施,加强对网络暴力信息的识别监测。


打击网络暴力的第一部专门规章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网络暴力,指的是通过网络对个人集中发布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以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道德绑架、贬低歧视、恶意揣测等违法和不良信息。



网络暴力不是新问题。客观来说,这也是互联网发展的一种“副作用”。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如此巨大的上网数量,足以说明网络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同时也意味着,网络声音不可避免地会更加混杂、斑驳,出现非理性声音的概率变高了。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通过法律来驯服网络暴力这头凶猛的巨兽。《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的出台,必将成为治理网暴、引领网络流量向上向善的重要一步。



从具体内容来看,《规定》第一次给予网暴清晰定义,精准划定了网络暴力信息的范畴。这将成为开展相关治理的前提和基础,也说明治理网暴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为相关政策的出台做好了充足铺垫。



其次,《规定》明确了互联网参与主体对于网络暴力信息的处置责任。比如,明确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网络暴力信息的,应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限制传播等处置措施。



再次,《规定》建立健全了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综合事件类别、针对主体、参与人数、信息内容、发布频次、环节场景、举报投诉等因素,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信息风险。




纵观历史的发展,因为互联网技术的横空出世,人类首次掌握了这么一个能够瞬间广泛动员亿万人群的传播工具。它深刻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为大家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一次网络暴力,就可能引发舆论场里的风暴,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因此治理网络暴力,需要法律的“出手”,对网络上流行的各种网络暴力予以精准、严厉地打击。



但另一方面,治理网络暴力,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对于每一位普通网友来说,守住法律的底线,不实施网络暴力,是在保护别人,也是在保护自己。法律为网络空间的治理设立了底线,但只有大家都能文明上网,善待他人,才能创造出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要让数以亿计的网民一起在虚拟世界同享现实社会的文明和规则,需要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人的努力。